English

再说引文

2000-11-15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阎晶明 我有话说

拙文《由引文想到的》发表后,得到李国涛先生的呼应,因此又产生了一些想法,不妨在此一谈。我上研究生时,经常被教导着做学问的规矩,其中,引文是否得当,如何选择和排列引文顺序等等,都成了学问中的一部分。一篇没有引文的论文,就如同没有皮毛的动物,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。翻看自己当年的毕业论文,引文多达70多条,从最后的注释中,一眼便可看出当年读过的参考著作的目录,不禁心生感慨。

这些年来,虽然笔墨仍然未断,但文章的写法早已被更新。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我感觉周围的学术气氛变了,至少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上是这样,人们都不大愿意引用别人的文章了,自己的论文也应当写成“美文”,美文应当是一气呵成的,别人的句法和语气都是一种破坏,过多的引文还会给别人造成“掉书袋”的印象,等等。于是我写文章也形成了一种习惯,不管写什么文章,尽量朝自说自话的方向努力,不必顾及旁人的说法。这种学问的做法有一个最大的好处,就是做文章的心理非常宽松,心理空间很大,思维也不容易受别人左右,阅读作品的注意力特别集中,文章的可读性和个性风格能够得到体现。

这种自由式的学问做法现在十分盛行。特别是在文学研究界。不信翻读一下当下的文学研究和评论杂志,无论大家研究的是谁,这个作家和他的作品已经有多少人评论过,新的研究者都可以视这一切成果为无物。不说引用别人的观点了,连提到一下都不愿意。近期刚从一本杂志上读到好几篇关于莫言创作的评论文章,这些文章无一例外,几乎都没有提到在莫言作品研究和评论方面已经取得的成绩,这样,不但对一个问题的研究不可能从一篇文章中看到一种积累的过程,而且也使研究者互相之间的劳动付出无法得到尊重与交流。在我的印象中,有关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作家作品研究,有时候只要我们能找到一篇相关论文,就可以因此得到许多其他的研究信息,这篇论文起到了专题“索引”的作用。这对研究者来说,是十分方便和高兴的事情。但现在的论文在这方面少得多了。

所谓“众声喧哗”,所谓“自说自话”,由此可见一斑。据说国外的学术界十分注意一篇论文发表后,被别人引用的次数,把它作为衡量论文价值的一个标尺。这种做法在我们这里恐怕就行不大通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